新高考方案下的课程设置与走班教学
南昌三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
(南昌三中 教科处)
在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,南昌三中根据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(2010-2020年)和《江西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》的重要精神,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实际,总结多年以来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,制定《南昌三中课程建设方案》, 我们期待以此为起点,使南昌三中在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方面有新的突破。
一、学校的综合分析
南昌三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秉承传统优良校风,坚持正确办学方向,在探索中开拓前进,在前进中创新发展。经过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,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盛誉的省级重点中学,得到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热爱。
(一) 校情分析
1.基本情况:
学校创建于1902年,前身为“府立洪都书院”,1953年起,正式更名为南昌市第三中学,至今已有111年的悠久历史。学校初中部座落在市中心民德路和高新校区,高中部老校区位于二七北路,新校区位于风景秀美的青山湖畔,现有6000多名在校学生,在岗教职工359人。
2.优势分析:
(1)文化底蕴丰厚
学校办学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,管理规范有序,有着优良的校风、教风和学风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,在全省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(2)师资实力雄厚
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、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。现有在岗教师357人,其中高级教师207人,特级教师6人,省级学科带头6人、省级骨干教师17人。
(3)办学成果丰硕
学校先后荣获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挂牌学校、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、全国中学语文教研基地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学协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、全国中小学优秀网站学校、全国集体五一劳动奖章、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、江西省德育示范校、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单位、江西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、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、江西最具社会责任感教育机构、南昌市名校等荣誉。
(二)学校办学思想:科研为先、创新为魂、育人为本、观念为新。
以创新型学校建设为契机,以强化学校制度建设为重点,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,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根本,以打造国际教育为方向,高起点规划,高标准建设,高质量办学,规范化管理,人文化运作,科学化发展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大力推进素质教育,实现规范治校,走示范性管理之路;文化立校,走内涵式发展之路;科研兴校,走务实型改革之路;质量强校,走可持续振兴之路;特色润校,走国际化办学之路,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。
(三)学校发展目标:教育管理科学、教学设施优良、师资力量雄厚、教育科研一流、课程建设优化、教学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创新型特色学校。
以学习为动力、以变化为起点、以发展为主题、以创新为灵魂、以进步为标志,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,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,打造科研型教师团队,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。
(四)学校办学定位
以文化建设为核心,以课程改革为抓手,以教育科研为动力,以学生发展为目标,把南昌三中办成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范;优秀人才的摇篮,名师成长的沃土,教育现代化的窗口;高质量、有特色、开放型,南昌一流、省内先进、国内著名的特色学校。
(五)学校育人目标:国际化视野,个性化发展,多元化成才。
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,坚持学生发展为本,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,帮助学生构筑一个丰厚的文化背景。通过丰富的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,开发学生的潜能,陶冶学生情操;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选修,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,促进学生个性化、多元化发展,促进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有机融合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,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二、校本课程目标
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,为学生个性发展、多元成长提供平台,以使学生关注自然、关注科学、体验生活、走向社会,促进学生爱学习、爱劳动、爱生活、爱家乡,进而爱社会、爱祖国、爱民族等方面积极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。通过实施校本课程,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,转变学习方式,促进教师教育观、课程观的更新,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并结合本地资源,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,形成科学的校本课程体系。以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,以文化管理为特色,以学生多元发展为目的,形成南昌三中的核心竞争力。
三、学校课程资源评估
南昌三中位于江西省省会城市,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、科技等资源,南昌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,结合我省历史文化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广泛前景和重要意义。南昌三中高中部占地面积145亩,具有全省一流的图书馆,体育馆、科技楼、实验楼、艺术楼等设备优良,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,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体化校园网络,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,有一支业务精、素质高、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,为学生个性发展、终身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
四、校本课程内容
南昌三中校本课程内容确定为:知识拓展类、职业技能类、兴趣特长类、综合实践类、语言文学类、人文社会类、科学技术类、体育艺术类、德育活动类。
现根据各教研组申报情况按下列要求编写校本特色教材。
1.学校课程结构:
{C}{C}
|
||||||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着眼于国 着眼于研 着眼于社 着眼于职 着眼于个
家意志实 究意识与 会人意识 业人意识 性和兴趣
现的学科 研究能力 和交往能 和技能的 发展
课程 的培养 力的培养 培养
课程设置的三级层次
课程板块
(I级) |
课程门类
(II级) |
课程项目
(III级) |
课程目标指向 |
核心课程 |
学科必修课程 |
数学
语言与文学
人文与社会
科学与技术
体育与艺术 |
学科
基础 |
学科选修课程(I) |
|||
基本素质课程
|
德育课程 |
晨会课程
主题教育活动
仪式教育
行为通则 |
公民
必备
素质 |
生存性课程 |
应急自救
游泳课程
体育俱乐部活动 |
||
生活性课程 |
心理基础
现代礼仪
校内服务
社团活动
岗位体验
职业技能课程 |
||
发展性课程 |
生涯规划通识
|
||
学术自主课程 |
兴趣与拓展课程 |
知识拓展类课程
兴趣特长类课程 |
拓展
知识
研究
能力
创新
意识
智慧
成长 |
专业与深度学习
|
专业课程
研究课程
GAC课程
|
||
项目综合课程 |
产品类项目课程
|
||
社会自主课程 |
校内实践活动 |
热点论坛
心理学堂
仿社会组织活动
社团课程 |
社会意识
交往能力
|
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|
志愿者服务
带课题社会实践 |
2.校本课程建设要求
(1)名家讲坛
【课程方式】
邀请不同领域的社会名家名流到校开设讲坛,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并对其人生生涯规划产生积极影响。
【课程要求】
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3-4场讲座。
( 2)热点论坛
【课程方式】
就当前国际、国内的时事热点或学生所关心的话题,由学生提出、明晰自己的观点后,交由其他学生点评或展开辩论,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,探寻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、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。主要有两种形式:
①班级热点论坛:针对国际、国内的时事热点,以午间讲话或班会形式进行分析、辩论,由团委、学生会进行评价,精选出的论坛录像在校园电视台播放。
②辩论大赛:就当下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年级辩论赛,由团委、学生会组织。
【课程要求】
班级热点论坛每学期进行2-3次,面向全校学生。辨论大赛每学年举行1次,安排在高一年级。
(3)短期社会实践
【课程方式】
就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,自主组织实践小组展开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,撰写实践报告、改进方案,并提交于相应的社会管理机构,力争取得有关部门的评定与认可,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、公共服务意识、社会沟通意识的形成。
【课程要求】
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,安排在高二年级。
(4)行业体验
【课程方式】
在学生父母或其他亲人工作的岗位上,进行为期三天的跟班体验,体验父母工作的职业经历,进而体谅父母的辛劳。
【课程要求】
每位同学至少参加三个整天的体验活动,撰写体验报告(一式两份:一份交学校,一份交父母),单位需出具体验证明。安排在高三年级。
(5)主题活动
【课程方式】
由政教处统筹安排的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课程。分两大类:常态主题活动课程,即时性主题活动课程。
①常态主题活动课程:纳入常态课程管理、在相对固定的时段进行的主题活动。目前包括:
●国防教育:结合新生军训进行,为期1周。
●体育文化节:每学期1次,为期1周。第一学期为竞技类,第二学期为素质类。
●科技节:每学年第二学期进行,为期1周。
●艺术节:每学年进行1次,为期1周。
●英语节:每年圣诞节前后进行,为期1周。
●读书节:每学年1次,为期1周。
●生活技能节:每学年1次,为期1周。
●安全防范与急救技能日:每学期1次。
②即时性主题活动课程:配合国家的宣传要求进行的专项教育活动。
【课程要求】
全体学生参与。
(6)仪式教育
【课程方式】
通过挖掘各种仪式的教育功能而进行的教育活动,如:晨会、成人仪式、毕业典礼、学生大会、各类参观活动等。全员分期参与。
【课程要求】
全体学生参与。
(7).行为通则
【课程方式】
为使学生理解、认同现代社会普遍的规范,建立规则意识而设计的教育活动。
【课程要求】
全体学生参与。
(8)校内服务
【课程方式】
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、服务意识而设立的服务性团队活动,如:值周班、卫生监督、公共场地卫生包干、校容督查等。
【课程要求】
全体学生分期参与。
(9)心理健康
【课程方式】
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而开设的课程。包括全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个别的心理咨询等心理活动课程。
【课程要求】
全员心理课列入高一、高二课表。
(10)体育俱乐部
【课程方式】
以学生自治方式开展并以俱乐部形式组建的专项体育运动组织,目的是通过专项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及团队意识。目前已建制的体育俱乐部有7个,分别为:
(1)羽毛球 (2)篮 球 (3)排 球 (4)足 球
(5)乒乓球 (6)游 泳 (7)街 舞
【课程要求】
每位同学均需选择参加一个俱乐部的活动。
(11)职业技能课程
【课程方式】
与企业联合开设,为学生建立职业意识,体验学习职业技能提供机会。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于:
①数字媒体 ②金融事务 ③动漫技术 ④电子电器
⑤数 控 ⑥园 艺 ⑦旅 游 ⑧花卉生产
【课程要求】
每学年9月初,根据学生申报情况决定当学年开设的专业课程。全体学生必须参与学习,但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。每位同学至少修得国家规定的选修课程的最低学分。
(12)精品社团
【课程方式】
由政教处组织建立社团,完成课程化建设,相应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管理和评价社团活动。目前主要包括以下精品社团:
①学海文学社 ②校报记者社 ③民乐社 ④书画社 ⑤环保社 ⑥摄影社 ⑦校电视广播台 ⑧动漫社 ⑨话剧社 ⑩街舞社 ⑾ 围棋社 ⑿模拟联合国 ⒀航模社 ⒁折纸社 ⒂青年志愿者协会
【课程要求】
每位同学需根据自身特点,至少参加一个社团(可以是尚未入选精品社团的其他社团)。
(13)专业课程
【课程方式】
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才能或兴趣的同学定点开设的课程,旨在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一定的专业实践。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六类16个项目的课程:
●竞赛课程(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五学科)
●机器人小组
●体育竞技(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田径、健美操等)
●合唱团
●交响乐团
●陶艺社
【课程要求】
非全员选择课程。考虑到本课程属于具有专业深度的学习课程,所以参与选课的同学,原则上每人只参加一个项目的深度学习。
(14)研究课程
【课程方式】
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性研究课程。
【课程要求】
高一第一学期学习研究课程的通识培训部分,第二学期进学科性课题研究,高二年级进行社会课题研究(可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)。全员参与修习的课程,但研究课题可自主选择,课程作业为研究论文。
(15)GAC课程
【课程方式】
该课程的方向:面向国外名校的GAC课程一一目前主要开设美国GAC课程,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专业。聘请专业外教执教,参加美国AP项目水平测试。
【课程要求】
非全员选择课程。面向国外名校的GAC课程,供准备就读国外名校且已做好充分准备的国际班同学选学部分内容。
2014-2015学年度南昌三中高一年级校本课程目录
授课教师 |
课程名称 |
学生类别 |
时 间 |
|
1 |
黄 姣 |
《 诗歌中的月亮 》 |
高一 |
|
2 |
催晓彤 |
《电影叙事艺术 》 |
高一 |
|
3 |
陈语易 |
《西方文化欣赏》 |
高一 |
|
4 |
赵 微 |
《英语影视欣赏》 |
高一 |
|
5 |
刘付嫒 |
《物理知识在生活应用》 |
高一 |
|
6 |
胡利华 |
《科学史》 |
高一 |
|
7 |
李文兵 |
《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》 |
高一 |
|
8 |
熊羽琳 |
《常见传染病预防》 |
高一 |
|
9 |
晁卫华 |
《灾害对策》 |
高一 |
|
10 |
涂湘海 |
《政治形势》 |
高一 |
|
11 |
李亚平 |
《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》 |
高一 |
|
12 |
杜 宽 |
《数学文化史》 |
高一 |
|
13 |
肖育琼 |
《战争史》 |
高一 |
|
14 |
罗燕华 |
《探寻南昌名人路的文化印记》 |
高一 |
五、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
(一)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体系
南昌三中特色研发是由校长、科教处主任、教研组长、教师、学生共同参与的。学校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,形成领导小组——教研组长——教师——学生的开发网络,通力合作,共同创建“南昌三中特色校本课程”。
校本课程领导小组
组长:许建成
副组长:郑晓小 郎小荣 吴永安
成员:蒋玉清 徐 蓉 吴梅玉 罗来旺 刘晓东 王黎明 占志斌 刘维萍 庄米泉 陶新平 涂建平 魏继平 谭振华 雷 萍 陈立明 吴耀山
(二)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
1.在特色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,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,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,提高认识,明确目标。
2.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,根据学科特点、学生实际、学校状况、及目标导向等因素,研究开发特色教材,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。
3.强化科研意识,以“特色教材开发”为课题展开研讨,使特色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、教研的科学轨道。
4.创造条件,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。
(三)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:
1.成立校本课程研发小组。
2.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。
3.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,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。
4.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。
5.培训教师—教师申报课程—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,编订《校本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》。
6.向学生公布《校本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》。
7.组织学生选择课程。
8.确定校本课程。
9.形成完整的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》。
10.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《校本课程纲要》。
(四)校本课程的评价
对校本课程的评价,遵循重过程、重应用、重亲身体验、重全员参与原则。
1.学生的评价
(1)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,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。
(2)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,可分为“优秀”、“良好”、“一般”、“差”记录,作为“优 秀 学生”评比条件。
(3) 学习的成果。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、作品鉴定、竞赛、评比、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,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。
2.教师评价
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,因此,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,在每学期末,学校科教处负责考核,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。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:
(1)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、有进度、有教案、有考勤评价记录。
(2)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,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。
(3)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、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。
(4)科教处通过听课、查阅资料、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,记入业务档案。
教师学期综合得分=10%A+25%B+25%C+20%D+20%E
A——自评分
B——年级考核组评分(年级组长、备课组长)
C——学生评价分(每班抽取优生、中生、后进生进行评价,取平均分)
D——教务处学期教学常规工作评价分
E——科教处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分
